一、湯溪的湯溪名人?
浙江金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湯溪鎮地處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邊隅,原為湯溪縣的縣城,已有500多年的縣治歷史,是金華西部的重鎮,金華金西經濟開發區的所在地,有著豐富的民俗民間文化和人文景觀,陶淵明、龍丘萇曾隱居在九峰山,葛洪普在九峰山煉丹,宋代文學儒士徐安貞、徐伯珍在九峰山創辦九峰書院,明朝進士胡少卿、近代文壇泰斗豐子愷,還有全國勞動模范陳雙田等一代代名人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譜寫了一曲又一曲輝煌的篇章。
1、胡森胡森,字秀夫,號九峰,晚號太末山人。明進士,任南京刑部主事,以功官至太常寺少卿,轉南京鴻臚寺卿。后辭歸故里,隱居九峰。卒葬九峰山麓。
2、豐子愷豐子愷(1898—1975),祖籍湯溪鎮黃堂村。師從弘一大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曾任職桂林師范學校、浙江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美協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著作等身,是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音樂教育家。其漫畫開我國之先河,蜚聲海內外。一九九六年,其女兒豐一吟等回祖地認宗,歸宗黃堂。
3、陶淵明九峰山為歷代名士隱居的世外桃源,《后漢書?郡國志注引《東陽記》》云“九峰山巖前有桃樹,其實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誰植”。相傳,陶淵明游至九峰,入境生情,寫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記》。陶淵明后裔陶成,明景泰年間任浙江按察司僉事,負責剿除倭寇,屢建奇功,陣亡沙場,因戰功顯赫,陶公祠被賜封為忠烈祠。
4、陳雙田陳雙田,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原湯溪村黨支部書記,曾七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出訪蘇聯等國。
5、魏祖清清代醫家。字東瀾,號九峰山人,浙江湯溪人,世醫出血,其醫術高明,自制之膏丹遐邇聞名。遠至京師,亦有求藥者。所著《村居急救方》行于世。尚有《衛生編》、《樹蕙編》、《千金方略注》等則未見流傳。
二、金華湯溪特產?
湯溪鎮是原古婺州八縣之一,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湯溪山水秀麗,生態環境優越,境內九峰山靈特秀;千古名山九峰寺,建于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且遐邇聞名。明清為湯溪縣。
1.湯溪古法白切雞
白切雞一直是湯溪人款待賓客的上品菜肴。舊時,除了食客老饕,一般也就逢年過節招待貴客的時候才會烹制。
2.白皮辣椒炒肉
白辣椒,主產地在古湯溪縣洋埠鎮,洋埠鎮幾乎家家戶戶都種白皮辣椒。洋埠特有的沙質土和濲水(現衢江水)的灌溉,使得種出來的辣椒有皮薄、色白、味辣的特點,大家都把這種辣椒稱為湯溪白辣椒。
3.湯溪山里腌菜
腌白菜、腌芥菜、腌豇豆……湯溪腌菜種類繁多。其中,腌豇豆與蕎頭和小白黃瓜混炒最好吃。采摘白色乳黃瓜,經炭火烘去部分水分,與老蕎頭、辣椒及小南瓜或豇豆同腌制,用菜油或茶油炒制,烹點黃酒,湯溪人稱“飯遭殃”。
4.湯溪小肉圓
常聽老人說,家里有山粉(番薯粉)就有菜,來了客人也不怕。花一點錢買一些豆腐,再買點肉。將肉切碎拌在山粉里,攪拌均勻,用筷子或調羹自然放入肉湯煮。等一只只浮起來,熱騰騰得熟了,湯也變些稠了。撈起來盛盤,撒上香蔥,一桌人圍著,又當菜又當主食,不僅鮮香軟糯,還勁道十足有彈性。
5.湯溪牛腩千張
湯溪一帶自古加工豆腐和千張就小有名氣。現在,還有很多人家過年也要親自動手做豆腐。過去家里都不十分富裕,買肉是大事。因此,有儉節的主婦看到牛肚幫(即牛腩)只有肉的一半價錢,便用來替代豬肉燉千張。用煮牛原湯,一同燒制。牛肉酥爛,千張軟滑,湯汁醇香,美味其中,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價錢還比豬頭經濟實惠,一下子就在民間推廣開了。
6.爛菘菜滾豆腐
湯溪城外上境村有一個姑娘叫十三妹,人稱“豆腐西施”。十三妹嫁給了湖前村賣菜帥小伙胡春哥。婚后,十三妹賣豆腐,胡春哥賣菜。有一天,下大雨,胡春哥把晾干的菜收起,順手往屋檐下一堆,又忙去了。過幾天,十三妹一翻,發現菜根熱得燙手。她就把這些菜都腌了起來,半年后,腌菜爛成菜湯了。她舍不得扔,盛了兩碗倒進鍋里,又掰了兩塊豆腐扔進去。頃刻間,一股臭中帶香,鮮中帶辣,又辣又鮮又香的氣味彌漫開來。隔壁鄰居胡剛吃了兩碗,病竟好了。這事一傳十,十傳百,爛菘菜滾豆腐成了湯溪一道特色菜。
7.湯溪蔥花肉
相傳早年湯溪一帶官府腐敗。官員不準民間百姓食肉,所有的豬、牛、羊、雞等家畜家禽,宰殺后都要進貢官府享用,否則就是違法糾辦。有個姓李的屠夫,為了讓母親吃一可口的豬肉,想到一個好辦法。他把豬內臟中網油、蜘蛛網油、花油等取出帶回家。加上蔥、面粉之類的佐料,加裹進一些割豬肉時掉下的肉碎末,包成一塊塊蔥油餅,然后用豬油入鍋炸熟,送給母親食用。沒想到,母親吃了這個蔥油餅后,十分開心,連稱好吃。為躲避官府禁令,李屠夫就稱之為蔥花餅,慢慢地成了湯溪的一道名菜。
8.胡瓜燉黃鱔
湯溪話中,有時黃紅不分,典型的當屬把皇帝稱作“紅帝”,黃鱔自然地叫做了“紅鱔”。胡瓜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至后趙王朝的皇帝石勒下令說話和做文都不準用“胡”字后,改稱了黃瓜,不知湯溪是天高皇帝遠沒收到命令,還是違抗天命,一直叫著胡瓜,按理說如收到命令的話,該叫“紅瓜”樹。后來市面上有了青色的黃瓜,湯溪人青白不管,統統叫做了胡瓜。土黃鱔用菜油煸透,下湯水與湯溪白黃瓜同煮,白黃瓜的清香與黃鱔的鮮美融于湯中,湯汁醇厚,黃瓜黃鱔軟糯,老少皆宜,營養豐富。
9.毛芋梗煮青豆
早些年,湯溪有戶洪姓人家,因為父母常年生病,田地賣光了,人稱洪光,只好靠打短工謀生,家中窮得叮當響,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有一年秋收之前,洪光家中又沒有吃的了,看到父母躺在床上唉聲嘆氣,洪光心如刀割,他只好到田里撿別人挖毛芋后,丟棄在田里的芋梗,拿回家后,將芋梗最下端凈白的一段洗凈,切成小段,用鹽浸泡數日后,除去芋梗的燥腥味。洪光又到田野里撿拾別人家大豆收獲后掉在地里的小豆粒,回家將小豆粒和毛芋梗放在一起,入鍋煮沸后食用。沒想到,這毛芋梗經鹽腌制后,燥味全無,成了一道口味極佳的美食。這下四鄰八舍都學著撿拾毛芋梗,回家燒好菜吃了。
10.湯溪雞蛋面
湯溪有戶人家,因為家窮丈母娘家看不起他,盡管女兒女婿多次邀請,但岳父岳母一次都不上門做客,這讓女兒心里很難受。有一次,岳母思女心切,就瞞著岳父偷偷一個人來看女兒。這下把女兒樂壞了,想張羅著給母親做點好吃的。可是,她在家里只找到半碗淀粉和雞蛋。她把雞蛋敲在碗里,抓兩把淀粉,加水調成糊狀,然后下鍋煎成一張圓圓的薄餅。可是,就這么一只雞蛋餅,母親也吃不飽啊。女兒就將薄餅切成細條,像煮面條一樣下鍋煮熟,然后加上蔥、姜、蒜和辣椒,這么一搭配,這雞蛋面的味道就出來了。比普通面條更柔更韌,而且湯汁鮮美,即可當菜又可點心。母親吃得滿臉通紅,贊不絕口。從此湯溪雞蛋面也就揚名當地,成了招待客人的主要美食。
湯溪菜發源于鄉村生活點滴,最尋常的鄉間食材,經過多道工序,每一道菜都充滿著生活智慧。水肉圓就是其中的代表,些許番薯粉稍微加工,花一點錢買一些豆腐,再加上些許肉沫,就是一道美味。將肉沫拌在番薯粉里,攪拌均勻,團成球型下入開水中,待一只只浮起,湯也變濃稠。便可撈起來盛盤,撒上香蔥,一桌人圍著,又當菜又當主食,不僅鮮香軟糯,還勁道十足有彈性。
經過500多年的歷史沉淀和時間風化,湯溪人就地取材,形成了味道濃重鮮美、充滿鄉土味的湯溪菜。其中有名的經典菜有蔥花肉、爛菘菜滾豆腐、牛腩千張、胡瓜燉黃鱔等湯溪老味道。這些老味道并不隨著時間而消失,在繁華市區的街頭巷尾和小鎮上,隨處可覓湯溪菜的蹤跡。
三、湯溪湯圓怎么和面?
1. 湯溪湯圓的面團制作方法很簡單。2. 面團的制作原因是為了讓湯圓的口感更加柔軟和有彈性。面團的制作過程中,需要將糯米粉和水攪拌均勻,直到形成一個均勻的面團。3. 在制作面團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個人口味的不同,添加適量的食用油或者其他調味料,以增加湯圓的口感和味道。此外,面團制作完成后,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添加一些餡料,如花生、紅豆等,以增加湯圓的口味和口感的變化。總的來說,湯溪湯圓的面團制作非常簡單,只需要將糯米粉和水攪拌均勻即可。
四、金華湯溪湯圓做法?
首先,要準備好愛吃的餡兒,比如我愛吃酸菜豬肉筍的口味,再準備糯米用溫水混勻,手工揉至面團狀備用,揪成小圓形,用大拇指和食指的力量做成碗狀,放入餡,再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部位收口,這樣就做好了。
五、溪蛤湯的做法?
用料
蛤蜊 克
冬瓜 克
豆腐 塊
步驟 1
space
蛤蜊放入碗中加一些清水,加入半勺食用油和半勺食鹽,讓蛤蜊吐出沙子和污漬,吐好沙的蛤蜊洗凈控水。
步驟 2
space
冬瓜洗凈去皮去芯切成方丁
步驟 3
space
材料備齊
步驟 4
space
豆腐切丁,鍋里燒一些開水,加入豆腐略煮,去除豆腥氣。
步驟 5
space
鍋里加入清水放入蛤蜊
步驟 6
space
蓋上鍋蓋開中火煮蛤蜊
步驟 7
space
蛤蜊湯漂去浮沫
步驟 8
space
留下清澈的原湯
步驟 9
space
煮開口的蛤蜊撈出,湯別倒掉哦!
步驟 10
space
豆腐和蛤蜊都處理好了
步驟 11
space
蛤蜊湯里加冬瓜煮到半透明
步驟 12
space
加入豆腐丁,燉煮一會
步驟 13
space
最后加入蛤蜊出鍋,蛤蜊不要再煮了,否則老了不好吃。
步驟 14
space
不需要加任何調味料就很好喝,喜歡可以加一點蔥花。
六、藻溪牛雜湯做法?
牛雜焯水洗凈后用瓦鍋煲熟后加入白蘿卜塊,煮五分鐘即可
七、湯溪魚頭正宗做法?
用料:魚頭 1個、蔥適量、姜適量、蒜米適量、 小米辣兩條、 青辣椒 適量、酸湯料 1包、啤酒 1瓶
魚頭正宗做法步驟:
1、準備好一個魚頭,改刀方便入味
2、碗里面放入蔥姜蒜 小米辣
3、淋熱油增香
4、放入一包酸湯料,其他的就不用放了,攪拌均勻
5、鍋中放入洋蔥,青辣椒
6、放入魚頭,鋪上準備好的拌料
7、再倒入一瓶啤酒,蓋上蓋子蒸10分鐘可以
8、好吃下飯。
八、溪畔湯的做法?
1、食材:河蚌500克,咸肉50克,姜片10克,枸杞少量,鹽少量,料酒少許,醋幾滴。
2、剛買回來的河蚌,用水沖洗干凈。
3、將河蚌四周的軟組織去掉,這個部分雖然軟一些,但據說涼性特別大,再說里面還有一些內臟,不去除就不干凈了。
4、咸肉準備。
5、將咸肉切成薄片,用熱水浸泡一下。
6、將河蚌、咸肉一起放入燉鍋中,加入幾片生姜。
7、加入1000克水,倒入一些料酒、醋,放入一點鹽。燉兩個小時。
8、2小時后,準備湯盆,放入一些蔥花,十來個枸杞。
9、將燉鍋內的河蚌湯盛入湯盆中。
九、湯溪雞蛋面的做法?
1 準備好食材,用鍋燒開水。清洗番茄和香蔥。香蔥切蔥花,番茄切小塊備用。
2把雞蛋敲開,打到小碗里面,加入適量的鹽和幾滴油,用筷子攪拌均勻,備用。
3水燒開的時候把適量的面條放進去(看是幾個人吃的哦,一次煮太多不好哦,面條特吸水的呢),大火煮2分鐘,然后轉中火。
4 先放入攪拌好的雞蛋,一邊攪拌一邊慢慢倒下去,然后在倒入切好的番茄,稍微攪拌均勻,煮2分鐘左右。
5 加入適量鹽和油,倒一點耗油,最后放入蔥花,稍微攪拌一下。
6 出鍋咯,出鍋前可以稍微在加點點油,這樣會更香呢!
十、金華湯溪拉面配方?
1、將稱好的面粉和鹽倒入面包機內,再倒入清水(要一點點的放水,別一下子把水都倒進去)。用筷子輔助面包機,把面粉攪成絮狀。啟動面包機的和面程序,攪拌40分鐘。
2、揉好的面團蓋上保鮮膜餳30分鐘。將餳好的面團平均分為四份,搓成長條狀(這是其中的一份)。搓好的面團再切成兩半。案板上抹上油,用指腹按著面團,從中間往左右兩側搓,搓成細圓條。
3、盤里抹油,再將搓好的細圓條抹上油,碼入盤中繞成圓盤狀。這里是一條的份量,等于總面團的八分之一。碼好的細圓條面上再抹上一層油,蓋上保鮮膜餳1:30-2:00小時(時間越長越容易拉得均勻)。兩手揪住面的兩端將面均勻地拉長(可借助將面團摔打案板的方法來拉長)。
4、鍋下水燒開,下入拉好的面條。煮至面條浮在水面即可撈出盛入碗中(大約2到3分鐘)。另鍋下水燒開后,撒入鹽焯熟小棠菜。在盛入碗中的面上淋入紅燒肉汁拌勻,再放上紅燒肉和小棠菜。
5、面條根根分明,不會粘連,就算煮的時間長了,口感一樣很勁道。